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非遗项目 > 土家族织锦技艺
土家织锦技艺
土家族织锦技艺
类别 传统技艺
级别 国家级
批次 第一批
  • 叶水云
    国家级
  • 刘代娥
    国家级
  • 黎秋梅
    省级
  • 叶菊秀
    省级
  • 黎承菊
    州级

湘西土家族织锦工艺是酉水流域土家族传统的民间手工技艺。它以独特的方式蕴含着本民族的文化心理,显露着不同时代的文化积淀,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创造力。湘西土家族织锦工艺是湘西土家地区社会发展历程的缩影,在整个中国工艺文化中占重要地位,多次代表中国的形象进行国际文化交流,对见证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有积极意义。同时,土家织锦又是土家族显著标志之一,对土家族的认同性和凝聚力有着特殊价值。湘西酉水流域土家地区是土家织锦手工技艺的原生地和最后一块热土,是全国土家族中至今仍保留有民间自发织造风尚的唯一区域。因此,保护和继承这份文化遗产,显得十分必要,十分紧迫。


湘西土家族织锦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湘西北酉水流域的考古发现,及大量的历史文献证实:它起始于商周,初雏在秦汉,基本成型于两晋,成熟在唐宋,明清臻于完美。千百年以来,土家织锦一直是酉水流域土家族普及面最广、影响最深、工艺最完善、作品最丰富的民族民间工艺文化形式。



湘西土家织锦民间俗称“打花”,主要有土花铺盖(土家语西兰卡普)和花带两大品种。其中西兰卡普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她使用古老的腰式斜织机,采用“通经断纬”的挖花技术,具有汉唐“经锦”的遗风,有“数纱花”“对斜”平纹素色系列和“上下斜”斜纹彩色系列两大流派。其技术之精湛,艺术之完美,原理之科学实属罕见。土家花带是土家织锦中普及面更广的一个小品种,它采用“通经通纬”起“经花”的手法织成,几乎不需要专用工具,完全在织造者的双膝间完成,是织造工艺中最古老的方式之一。


土家织锦以图纹命名,但“名存形异”又是其重要的艺术特色之一。传统的西兰卡普有360余种,其中斜纹彩色织锦200余种,平纹素色织锦150余种,土家花带50余种,图纹题材涉及到动物、植物、生产生活、抽象几何等七大方面。其图纹种类的数量是全国少数民族织锦中罕见的。


土家织锦60米长卷;拍摄者:彭岸


然而如今的西兰卡普仅剩有80余种,其中还有一半平时很难见到。至于土家花带更是自生自灭,土家织锦已濒临消亡。土家织锦技艺的传承以家庭(族)式的口传心授和“摹仿记忆”为主。由于社会的变革和种种原因,传统工艺人才严重的流失,许多精湛的技艺逐渐失传,老艺人谢世,中年人“洗手”,青年人打工。土家织锦的手工技艺在历史上继合作社,文革时期之后,出现了第二次断代。


土家织锦民间称为打花,主要有土花铺盖(土家语“西兰卡普”)和土家花带两大品种。


一、西兰卡普在土家织锦中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西兰卡普采用“通经暗纬,断纬挖花”的工艺,又分为“数纱花”“对斜”平纹素色系列和“上下斜”斜纹彩色系列两大流派。“数纱花”“对斜”平纹素色织锦是在普通平纹布面上,以喂(纬)线挖花而成。色彩不多,图纹受土家民间“十字挑花” 的数经纬工艺影响,成品明暗对比强烈,起花部分凸出成浅浮雕感。原生地主要在永顺县境内。“上下斜”斜纹彩色织锦是西兰卡普中的主导品种。它是在“对斜”平纹素色织锦上发展起来的,质地较厚,非常结实。它的图纹构成和色彩构成都更趋成熟,单个纹样复杂,且完整丰满。为适合纹样或带状纹样展开,也有以棋格状或散点状四方连续。其色彩十分浓艳富丽,以黑及重色为主,大胆使用补色,层层渐变推移,使之具有强烈的节奏变化和响亮的对比效果。但又恰到好处地运用色彩秩序化的退晕手法使对比色得到和谐的统一。“上下斜”彩色斜纹组织结构工艺相对复杂,原生地主要在龙山、保靖、古丈三县境内。


土家织锦披肩《双面单八勾》 拍摄者:颜碧君



西兰卡普的工艺比较复杂,全部是手工技艺,其主要工艺流程有:


1、纺捻线:利用纺车纺轮将脱籽棉花纺成棉纱,再将棉纱两或三根并捻成棉线。棉线用于站(经)线和加固用的棱罗线(暗纬)。而不捻的棉纱染色后,做喂(纬)线。


2、染色:棉纱棉线经碱水(或石灰水)煮沸脱脂,清洗凉干后染色。土红、茜草根染红色,苋菜染玫瑰红,狗屎苞染紫色,黄栀子或椿树皮染黄色,马桑树叶或板栗球壳染黑色等。以上均为冷或热煮染,先取熬汁水,染色时添加碱性的石灰水或草木灰水固色,其浓度以手试感觉到打滑即可(约PH值9—10),染色后的纱线需露天放置2—3天。

靛蓝染深浅蓝色,工艺复杂。先用大青叶制作靛蓝,再用靛蓝进行发缸制染液,添加石灰水和酒糟,当染液出现绿色时最佳。冷染时以浸染的次数多少来决定蓝色的深浅,然后将染件悬挂在通风处,让空气氧化显色,再加醋固色。蚕丝的染法与棉大同小异,但需加明矾固色。


3、倒线:利用纺车将棉纱(线)倒在竹筒上,便于牵线。


4、牵线:用三根以上的光滑竹、木杆插入地下,将倒在竹筒上的站(经)线固定排列,竹筒不少于16个,然后往复牵线。该工序要求起端站(经)线排列次序不变,并用“花岔岔”(8字套)分组。如果按32根/手为单位计算站(经)线,一尺二幅宽的织锦(40公分),需牵站(经)线数为:40公分×3道/公分×4根/道=480根(480根÷32根/手=15手)。


用植物染色而成的丝线; 拍摄者:彭岸


5、装筘:依牵线时的站(经)线顺序及分组,依次将站(经)线用挑子穿入筘眼。


6、滚线:将牵好已装筘的站(经)线进行梳理,卷上滚棒。该工序要求梳线及卷棒时张力均匀,以保证今后操作正常及产品质量。


7、捡综:将综杆一端分开,用长约8公分的竹条撑开综杆。将一棉线用近8字形的套结,循环缠住综杆和站(经)线。该工序要求按穿筘时站(经)线顺序进行,一根也不允许错。


8、翻篙:将综杆和花岔岔互换位置。


9、捡花:将站(经)线分为三层,把将来准备起花的那一层清理出来。


10、捆杆上机:站(经)线用分站(经)杆分组,用绳索捆扎联动机构,调整综杆与杠杆“鱼儿”及踏杆的位置。站(经)线头端打结上滚棒,调试撑子力度。


11、织布边:试织一段对斜(平纹)布头,以固定控制织锦面。


12、挑织:挑织时先将束腰的绊带(一般多用宽布带或牛皮绊带)套腰后,拉紧站(经)线,心计默数或参照现成的纹饰,选色喂(纬)线用挑子挑起成束的站(经)线,数纱夹色喂(纬)线,梭罗(布刀)打喂(纬),带投梭穿梭罗线(即暗纬)。织造时身体微微后靠,脚踏分站(经)杆,一手提综,另一手投梭插梭罗,每一喂(纬)向的粗色喂(纬)挑挖完成后即错综过喂(纬)打喂(纬),如此循环。


在织造过程中,织物为三层站(经)的错综过喂(纬),即上下各半分站(经)后,再将面站(经)分成对半。挑织夹色喂(纬)全是从织物背面完成的,俗称反织法。呈“挑三压一”的顺序织入,织造时背面线绒头似乎是杂乱无章,正面复纱跨度小而均等,纹饰井然。


在织造过程中必须因势利导,有极强的程序性和相当的偶然性。挑起成束的站(经)线,数纱夹色喂(纬)通常全凭经验和感觉,因此,同一图案,不同的织锦也会有不同的细微变化,不会完全相同。完全手工操作的织锦与大工业生产的产品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此:土家织锦手工制作凝聚了工匠们的心智和经验,同时还有制作中的特殊情感。


土家织锦是一种限制性很强的手工技艺,工艺和技巧决定着织锦水平的高低。一定对象的制约,使土家妇女能充分掌握利用材料、工具和工艺制作过程的规律和特征,并发挥技巧的技术性能,展示出织锦艺术特有的技艺美感。


2009年11月,黎秋梅赴美国宾夕法妮亚州费城纺织工坊博物馆展示精湛的土家族织锦技艺


二、土家花带是土家织锦中的一个小品种。主要用于背带、腰带、裙带等等。宽约二寸,窄约二指,有素色和彩色两种,但多以素色为主,采用“通经通纬”起“经(站)花”手段,是中国最古老的织造方式之一。它不受场地、时间的限制,一切均在织造人的双膝间完成,因此往往成为西兰卡普的基础和前奏,也是土家妇女中普及面最广的民间传统工艺之一。原生地以永顺为主。


土家花带的织造大多用线,工艺流程中的纺捻线、染色与西兰卡普相同,倒线仅数量上的不同。织造分六步:


1、牵站线:将倒好的站(经)线成圈形套挂在织造人的双膝上,用篙筒分组,装上提综线。

2、织边:试织一段无花的边,以固定控制织锦面。

3、提综:将下层站(经)线提至上层。

4、捡花:由于无筘,站(经)线密度太大,所以捡花多用手捡数线,也有用挑子挑线。

5、送喂(纬)线:喂(纬)线在挑子上缠绕一圈后,顺势由挑子带过,连续不断。显花处喂(纬)线在下,由站(经)线显露起花,这与西兰卡普由喂(纬)线起花相反。

6、挑织:用挑子拍打织锦面,打紧喂(纬)线,如此循环反复。


三、土家织锦的传统图纹约有409种。其中“上下斜”斜纹彩色织锦图纹200余种,“对斜”平纹素色织锦图纹150余种,土家花带图纹50余种。图纹涉及到动物、植物、生活生产用品、天象地属、文字、几何勾纹及其它综合类等各个方面,被称之“高度浓缩了的土家族文化。”


四十八勾是土家织锦中最具代表性的古老图纹之一,中心部位近似菱形及八个勾组成,以此对称地向外缘逐渐推移递进,勾勾相连,层层色变,从而形成一种强大的向外张力,十分壮观。四十八勾有驱秽避邪,消灾纳吉,祈子求昌,兴旺种族的含义,是“生殖信仰”和祖先崇拜的另一种表述方式。有时甚至具有某种类似本民族“图腾”的功能而被视为神物,渗透着超自然的神灵幻想,成为万物有灵的物化形态。所以民间有“四十八勾名堂大”之说。


台台花则是最具有民俗性的典型图纹。地方语“条”即“台”,这种呈长条状的图纹,由“补毕”(小船)、“泽哦哩”(水波浪)和“面纹形”组合而成。整体以桃红、浅绿、淡黄等娇嫩的色彩为主,小块而艳丽的锦条包围着大面积的黑色,素雅中显出几分生机。它只能用于小孩“窝窝背笼”(摇篮)的“盖裙”及包裹婴儿的襁褓,含有保护小孩生灵的功利目的,是祖先的崇拜,族源的隐喻,并且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特点,只分布于湘西州的龙山、永顺、保靖和古丈的土家山寨。


在土家织锦的各类纹样中,最有魅力的要数被称之为“美不过的岩墙花”,其色调变化丰富,冷暖转化自然,造型取其意而得其神。多种组织结构在同一织物中互相穿插排列,工艺复杂而合理。


“扎土盖”(万字格)是土家织锦中最常用的纹样之一。“万字流水”以卐纹为主体,表示源远流长,永不衰竭。将万字纹分解成为各种勾纹,大量作为陪衬和填充物使用,成为土家织锦突出的装饰特点。


近年来,吉首大学、云南大学、武汉科技学院等各院校纷纷来湘西北创办科研教学基地,并吸引了国内外众多著名的专家学者前来考查研究。


“扫一扫”

获得更多

意想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