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非遗项目 > 民族信俗(苗族“巴代”)
巴代
民族信俗(苗族“巴代”)
类别 民俗
级别 省级
批次 第四批
  • 石寿贵
    省级

民族信俗(苗族“巴代”)



苗族“巴代”是苗族祭祀仪式、习俗仪式以及各种社会活动仪式这三大仪式的主持者,更是苗族文化的传承者,是苗民族的上层文化人,历朝历代以来一直普遍受到苗族人民的尊重和崇拜。“巴代”的全称为“喂斗代寿,剖弄告代”。在三大仪式中,包涵有苗族的科学、文化、哲学、易学、天文、政治、历史、民俗、礼仪、艺术、医药、美学、饮食、教育等内容。


苗族“巴代”在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保靖县、吉首市、古丈县、泸溪县、凤凰县和贵州省松桃县及其它苗族地区、湖北恩施州的苗族地区、重庆市的秀山县等地广泛活跃分布。



苗族“巴代”传承历史十分久远,最早可追溯到远古时代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的蚩尤部落。据汉代纬书《龙鱼河图》载:“黄帝摄政前,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可见,“铜头铁额”实为苗族“巴代”道具面具之类,“食沙石子”和今天苗族“巴代”表演的绝技吞竹签、吃碗、玻璃、图钉以及咬铁铧口等如出一辙。另《山海经·大荒北经》载,蚩尤善战,制五兵之器,变化云雾,作大雾,弥三日,黄帝九战九不胜、三年城不下。可推测,苗族“巴代”是苗族古代的天文学家、易数家、军事家和先进的劳动者,为苗族的生存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苗师“巴代雄”的实质是自我崇拜、单神教,是“自我不灭论”、“自我解脱”的具体体现,以神秘的黑白色的“冷、古”基调为主调。只是借助于祭祖的气氛来树立起一种战胜病魔灾害、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意志,一切追求和愿望都是通过自我奋斗去实现。其科仪据目前不完全的统计,有48堂之多。“巴代雄”被广大的苗民视为苗族“巴代”的本根、主体、大教、正统。


客师“巴代札”是苗汉杂居而形成文化交融之后的产物,体现出苗族对外在文化的包容性,是多神教,以神秘的红色的“闹、众”基调为主调。基本上是按照苗师“巴代雄”的科仪结构模式而逐渐产生出来的各种祭仪。据目前不完全的统计,其科仪有164堂,也就是人们常说的36堂神,72庙鬼。



道师“巴代研”主要在丧堂进行祭送亡灵,以丧堂为祭台,以棺木为神邸,以“苦、嚎”为主基调,以“悲伤”为氛围。因启教于苗区,成教于苗地,行教于苗乡,故为苗族巴代的种类之一。


苗族“巴代”所承载的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文化基因丰富,解读苗族密码,深受苗族广大群众信任和崇拜,具有神秘性和罕见性等特点,具有较高地科学、文化、艺术、哲学、经济价值。



“扫一扫”

获得更多

意想不到